详细信息
东北大学《科技政策学》复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8-06-15 17:43:51 来源:合肥奥鹏  发布人:admin 点击次数:1429 次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对错,将其标号填入该题后的括号内,正确填√,错误填×)
1在近代以前,技术依附哲学,科学依附工匠。(  )
2、近代以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呈现两条平行线。(  )
3、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面临空前困境的天才预言一发表就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
4、自主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  )
5、《美国竞争法案》被誉为美国21世纪科学事业发展的路线图。(  )
6、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
7、2006年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做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讲话。(  )
8、1957年4月10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天。(  )
9、1958年1月31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  )
10、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面临空前困境的天才预言一发表就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将其答案标号填入该题后面的括号内)
1、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科学、技术、(  )一体化趋势更加显现。
A)生产      
B)销售      
C)教育  
D)研究
2、科技政策的分类(  )
A)科学政策与技术政策  
B)科学政策与政府政策
C)技术政策与国家政策  
D)国家政策与模糊政策 
3、美国在(  )年成立国家宇航局,负责制定国家狂减发展计划。
A)1930—1940  
B)1957—1958   
C)1960—1963    
D)1964—1966
4、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维是要打破(  )
A)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    
B)以点带面的晕轮效应
C)刚愎自用的经验思维
D)迷信权威的僵化思维
5、以下哪一个不是21世纪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共同特点(  )
A)加强研究设施建设  
B)开发人力资源 
C)增加科技投入
D)变革组织体制
6、日本科技战略转变意味着(  )
A)模仿—原始创新—自主创新  
B)自主创新—模仿—科技发明
C)模仿—自主创新—原始创新  
D)自主创新—科技发明
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在第几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的(  )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8、2007年法国科技政策的侧重点是什么(  )
A)实现生物保健
B)建立信息知识智能社会
C)加强环境保护
D)加强国家安全
9、下列属于英国应对全球化挑战和促进国际合作的科技政策的是(  )
A)1994年政府发表了《国家利益中的科学》、1995年政府发表了《不断扩大的国际交往中的国家安全战略》、随后制定了《国家安全科学技术战略》。都明确提出了国际科技合作对实现国家利益和外交目标的重要战略意义。
B)1994年提出“世界化”战略口号,随后政府制定了科学技术“世界化”战略,强调利用国际资源和加强国际合作。
C)2000年发表了《卓越与机遇——21世纪的科学与创新政策》白皮书。把加强科技界和实业界的国际联系作为科技政策的一个战略目标。
D)2001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1—2005)》中,将“科学技术活动的国际化”与“科学技术的战略优先设置”和“科技体制改革以创造和利用优秀成果”列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基本政策。
10、以下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描述错误的是:C
A)立足于我国国情和需求,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B)瞄准国家目标,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实现跨越式发展,填补空白;
C)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D)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将其答案标号填入该题后面的括号内)
1、科技政策按科学技术活动划分包括(     )
A)科技研究与发展政策      
B)科技服务政策
C)科技教育与培训政策      
D)科技创新政策
E)科技扶持政策
2、从科技政策的动态运行上,科技政策包括(     )
A、战略层面的高层决策      
B、战术层面的执行决策  
C、管理层面的计划组织      
D、执行层面的具体实施
E)科技规划政策
3、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计划包括(     )
A)基础研究计划  
B)科学教育计划  
C)应用研究计划 
D)国内合作的计划
E)航空航天计划
4、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有(     )
A)环境
B)制度
C)机制
D)个性
E)思维
5、21世纪日本科技政策第二期科学技术计划(2001年---2005年)中,政府投入在五年内达到24亿日元,具体措施包括(     )
A)改变政府研究投资的战略途径  
B)推进科研机构改革
C)营造竞争性的研究环境        
D)促进科技界和社会的交流
E)促进年轻研究人员的独立性和流动性
6、日本科技发展出台了以下哪几个战略(     )
A)贸易立国战略   
B)技术立国战略    
C)科技创新立国战略   
D)IT国家战略
E)数字化战略
7、影响科技发展的变量有(     )
A)科技应用研究  
B)科技资源成本  
C)科技制度成本  
D)科技人才素质状况
E)国际环境变化
8、应对全球化挑战和促进国际合作的科技政策有(     )
A)启动科技战略计划        
B)提高国际科技合作和全球化的战略地位
C)调整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  
D)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智力资源
E)鼓励高技术产品出口
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1972年罗马俱乐部《增长极限》的讨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至上的信条的再思考的具体表现
B)20世纪80年代,日本、欧洲和东亚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竞争形势,主要发达国家都将科技政策纳入到工业政策中
C)军事模式化的新阶段(1957-1969),国家安全战略统治着科技政策(军事竞赛),各国的科技政策都是服务于国家安全的,美苏两国还因此展开的军备竞赛
D)日本R&D政策的特征是强烈的工业和经济导向以及系统采用技术预测与预见的方法
E)各国科技政策的调整与国际国内形势无关
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
A)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方针。
B)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
C)提出科技体制改革方案
D)提出人才培养与科技队伍建设
E)提出三个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即863计划、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
 
四、名词解释
1、罗马俱乐部
2、共识会议
3、863计划
4、攀登计划
五、简答题
1、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2、21世纪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共同特点?
3、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科技国情如何?
 
六、论述题
1、谈谈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2、论述现代西方科技政策沿革的历史背景
 
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D
5、D
6、C
7、B
8、C
9、C
10、C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ABC
4、ABCDE
5、ACD
6、ABCD
7、BCD
8、BCD
9、ABCD
10、ABE
四、名词解释
1、罗马俱乐部1968年4月成立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并由此得名。罗马俱乐部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性的、结构松散的学术研究团体和社会团体。
它首创对当代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的研究,在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方面。罗马俱乐部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工业革命的生态负效应及其严重后果做出了激烈反应。它认为,新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全球时代,人类的失控引起的严重后果相互纠缠,在规模上具有全球性,在性质上涉及全人类的利益。所以被称作“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口问题,工业化的资金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罗马俱乐部提出,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行动。罗马俱乐部追求的目标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有较为可靠和有深度的理解,在一切可用知识的基础上,鼓励那些能纠正现在状况的新态度、政策和制度。
2、共识会议是丹麦技术委员会创造的公众参与科学事务决策的一种模式。自1987年以来,丹麦科技委员会已经针对各类议题举办了二十几次的共识会议。共识会议主要在于促成社会公众对科技政策议题进行广泛的、理性的辩论。它邀请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公众,针对具有争议性的政策,事前阅读相关资料并做讨论,设定这个议题领域中他们想要探询的问题,然后在公开的论坛中,针对这些问题询问专家,最后,公众在有一定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对争议性的问题相互辩论并做判断,委员会将讨论后的公众观点,写成正式报告,向社会大众公布,并供决策参考。
3、863计划是1986年3月我国的部分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部署高技术发展的战略,经过三轮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该计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同志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4、攀登计划是我国1992年为了加强基础性研究而制订的一项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计划。包括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项目计划。攀登计划包括A、B、C、3类:A类是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B类是国家工程技术科学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C类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攀登计划是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攀登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实现科技的纵深部署;有利于吸引一批学术带头人,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有利于集中力量在一些有优势的重要领域取得突破;有利于我国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五、简答题
1
第一,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现象
第二,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
第三,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更加显现
第四,各学科、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
第五,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
第六,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
第七,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
(一)提出高远目标;(二)既面向国际更面向国内确定优先任务;(三)努力增加科技投入;(四)瞄准科技前沿;(五)重视基础研究;(六)加强研究设施建设;(七)开发人力资源:加强科普教育;注重吸引和培养人才。
3
概括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科技十分落后。具体表现为:其一,基础薄弱,生产力的落后导致科技缺乏发展的动力;其二,散漫无组织,科技工作者的有限的工作只是依据个人的兴趣和努力,缺乏组织计划;其三,脱离实际,由于生产的落后,政府又不重视科技工作,迫使科技人也根据个人好恶,走上为研究而研究的道路,脱离实际,脱离现实;其四,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发展极为不平衡。
 
六、论述题
1、
(一)科学与技术的含义
科学是一种最逼近真理的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社会事业,它是一种主客观认识,是真理,是一种知识体系。
技术总的来说是一种人类实现目的的手段,人类建构、变革、控制和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类主观世界的手段。他的来源较广泛可以来源于人类实践、科学、已有技术等。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任务和性质不同。科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技术的任务是改造世界,而科学是一种精神财富,技术是一种物质财富。
(2)解决问题不同。科学讲的是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而技术说的是要做么做、做什么的问题。
(3)方法不同。科学是使经验上升到理性,而经验是技术则是组成部分。
(4)研究过程不同。科学研究尽管是有计划的,但目标是不确定的;而技术尽管有它的不确定性,但路径明确,有明确的方向、准确的时间、经费等成本预算,计划性较强。
(5)劳动特点不同。科学研究自由度大,个体性强,而技术则集体性强些。
(6)从才人因素看。科学要有能力但更凸现知识,年龄偏小,而技术发明要有知识,但更注重能力,年龄偏大
(7)从结果和评价看。 科学标准往往只有一个就是客观规律,而技术过程及地域、民族等差异,评价标准往往也是实用不实用、有效不有效,不能做是非判断
(8)发展过程看,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此起彼伏,并不完全重合。
(9)从与国家的关系看。科学水平和技术水平虽密切相关,但并不完全成正比。
(10)从价值和意义看。科学是长远的,科学革命带来技术突破,技术虽也对科学有推动作用,但更直接的则是它的经济、社会、军事价值等。
(三)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历史地看,科学与技术由分离走向互动,且随着人类的进步,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一个统一体,并且是科学、技术、生产的三位一体了。
(1)近代以前,科学与技术是分离的,二者是独立发展的。科学依附哲学,而技术依附工匠,古代的技术发明都是工匠们经验的积累的结果。
(2)近代以后,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才逐渐融合起来且日期越来越短
(3)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科学与技术由平行——交叉互动、共为一体)第一,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现象。第二,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 。第三,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更加显现。第四,各学科、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集中表现在科学技术正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上向着最复杂、最基本的方向发展。第五,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的解决必须加强科技工作者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才能有重大突破。第六,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全球性的信息网络,实现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虚拟实验室等新型的研究组织,逐渐形成了一个“全球研究村”。第七,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
(1)科技政策的体制化时期——二战中科学与军事的全新关系,使任何一个国家都意识到了科学资源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了国家的长期战略。与“一战”中科学技术进步产生于军队自己限定的军事需要不同,“二战”的许多技术进步则产生于科学家的实验室。所以说,第二次世界大版是一个分水岭,从根本上改变了科学技术的性质,改变了科学技术与国家的关系,这个改变使人们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2)军事模式化的新阶段——美苏争霸时期,苏联于1957年4月10日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天,它表明苏在航天领域(卫星技术、发射工具、发射技术及其他整体技术)早熟于美国,居领先地位,并可将此技术用于洲际导弹上,美国随之调整政策迎接苏联的挑战;
(3)社会优先性时期——由于60年代的战略竞争和经济发展无视产生的社会成本,到了60年代末,国际环境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冷战缓和、学生运动、越南战争惨败、环境污染,经济上的单纯数量增长。因而单纯的科学技术至上的信条开始动摇和消退;
(4)经济竞争时期——70年代,美国在全球的技术和经济竞争中占据统治地位。许多重要的技术突破都产生于美国,但70年代中后期,新加坡(经济8.5%的增长速度)、香港(11%的增长速度)、日本等经济实力上升,威胁到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改变了世界经济竞争形势,将科技政策纳入到工业政策中成为一种趋势;
(5)科技政策转型期——世界政治格局变化,两大对立阵营解体,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综合国力的竞争取代了军备竞赛;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和多极化)——科学技术国际化特征明显,国内和国际科学技术构成网络和交互式联系;科学技术自身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公共经济使用的责任性增强。

更多作业论文辅导请加秦老师QQ:58383878。

 

友情链接:教育部 学信网 南开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天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客服热线:0551-63700667 客服QQ:6723434 咨询电话:0551-63700667 18805692313
远程教育招生咨询:18805692313 秦老师 行业洽谈:18805692313 E_mail:qf7777@hfopen.com.cn
皖ICP备12011627号 版权所有:合肥远程教育学习中心
技术支持:合肥精益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策划:OPEN教育